新华社上海10月24日电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大“引擎”。这是记者从24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改电子计数器造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会上介绍,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把技术改造作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重要措施。
Nov
4th
新华社上海10月24日电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大“引擎”。这是记者从24日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改电子计数器造工作座谈会”上获悉的。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在会上介绍,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把技术改造作为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的重要措施。
Nov
4th
随着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无线传输这一技术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熟悉,相应的产品也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无线数传技术可以取代电线连接,可以跨越一些用有线达不到的地方,可以将多个地点连接成一个网络,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化。在工业领域,许多企业使用无线数传网络对现场数据进行监测,对各种传感器进行信号采集或对设备已存在的数据或模拟信号进行分析。
在无线数传领域,有一家公司自成立初就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宗旨,定位于2G/3G/4G/WIMAX以及未来更高端无线数据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自己核心技术的企业。她便是厦门才茂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为揭开她的神秘面纱,笔者访问了厦门才茂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英刚先生。在访谈中,纪总提到最多的是质量和服务,强调不求盲目扩张,而是通过持续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稳健的市场运作稳步发展,努力把才茂打造成为一个拥有核心技术和良好市场口碑的百年企业。(以下简称纪总)
厦门才茂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纪英刚先生
扎根无线数传技术,保障产品质量
纪总介绍,厦门才茂是厦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成立的一家高科技企业,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企业。其前身是厦门桑荣,厦门才茂在借鉴和吸收厦门桑荣在研发的优势基础上,一方面对原有产品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在软件硬件平台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产品的性能;另一方面不断扩大产品线,增加低功耗系列产品,宽温设计(-40 ºC~+85 ºC)系列产品,以及在业内率先推出高端3G系列产品。目前在北京、天津、成都、山东、大连、上海、深圳等地共设有7个办事处,下一步将建立武汉、西安办事处辐射中原及西北地区,每个办事处都能起到快速反应客户需求和解决客户问题的作用。厦门才茂的目标是在两年内稳步占据工控领域无线数传模块生产企业中第二的位置,其中部分型号的产品做到产能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
纪总表示,目前无线行业通信发展相当迅猛的,在大部分的工业领域都是能使用得到的,是市场上的一个大趋势。包括许多民用的领域也要用到许多工业级的通讯模块来支撑搭建网络。面对如此具有潜力的市场,才茂却并不企图快速扩张,而是在技术上、质量上扎实地做下去,在质量上做到业内第一。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然后通过市场的运作稳步发展。
纪总透露,现在企业所制定的一个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规划中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质量、第二是服务、第三是价格。事实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也发现客户有这样一个特点,虽然非常注重价格,但是如果在品质上有保障,他们不会锱铢必争。反过头来,你的价格再优惠,但由于品质不高而总是造成工程上的麻烦,他们将来也不得不去弃用这个品牌。
满足需求科学研发,不断推陈出新
采访中,纪总再三强调,目前才茂的工作核心便是质量和研发,一是研发出合理的产品,设计上无缺陷、合理搭配软硬件;二是在生产环节严格筛选,从正规渠道采购元器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先进研发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的建设,为客户提供先进的、稳定可靠、值得依赖的产品。
据了解,通过不断地创新与突破,才茂CDMA系列产品射频部分通过了CDMA国际射频CGD认证,GPRS系列产品射频部分通过了GPRS国际射频FTA认证,无线系列产品符合国家无线电委员会标准要求,DTU系列产品符合终端标准规范,硬件设计符合EMC电磁兼容性。MODEMDTUROUTERGATEWAY系列产品都获得了国家著作版权,并申请了在线维持技术专利。
精益求精,执着追求,形成了才茂特有的核心竞争力。纪总说:“才茂突破了以前桑荣品牌的缺陷,解决了它的可扩展性问题,把产品的软硬件进行了更新。FLASH从原来的8MB可扩展到32MB,SDRAM从原来的16MB扩展到64MB。同时,才茂是业内第一个推出四口路由和高端3G DTU的厂商,走在了行业的前面。”
七大贴心服务,解决用户后顾之忧
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不断努力,不断超越,为客户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纪总介绍,才茂在2010年年初推出了一个用户无忧的保障计划,其中明确地列出了7条承诺来解决用户后顾之忧。如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所有产品在销售出去之后7天内无条件包退、15天内包换,一年之内免费保修,小批量的产品承诺三天发货,大踪货物一周内发货,价格不高于同行业水平,质量不低于同行业水平。
纪总表示,如今用户对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做了大量的方案给用户参考。同时专门成立了一个技术支持团队,解决客户在安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纪总说:“厦门才茂通过不断的研发,目前已经拥有了可以满足高、中、低端三个档次的需求的产品线,提供GSM/GPRS/CDMA/EDGE/3G MOEMD、GSM/GPRS/CDMA/EDGE/3GDTU、GPRS/CDMA/EDGE/3GROUTER、GSM/GPRS/CDMA/EDGE/3G网关、3G可视电话,3G视频监控等系列产品,能够完全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如今,才茂产品线丰富、品质过硬,价格满足不同需求,同时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只要是有对数传模块产品的需求,都可以一揽子解决。”
才茂通信,畅通天下;有限生命,无线精彩!(顽石)
Nov
4th
Nov
4th
当人们沉浸在《变形金刚》的火爆科幻场景里,惊叹于影片里的汽车经过眼花缭乱的变形成为机器人时,也许不曾想过,在现实生活中,在汽车工业领域,有真正的“汽车人”!
机器人技术代表着先进的制造技术,随着各行各业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加大,机器人化智能装备正在不断被研发出来。目前,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及零部件、摩托车、工程机械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50%以上用在汽车领域。
比如,8月底在天津新工厂正式下线的长城汽车首款中高级城市型SUV哈弗H6,该生产线就配备了百余台来自不同国家的高端机器人。
据了解,汽车生产的四大工艺以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都需要工业机器人的参与。在汽车车身生产中,有大量压铸、焊接、检测等工序,目前都是由工业机器人参与完成。特别是焊接线,一条焊接线就要有大量的工业机器人参与。
以前,在中国,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很长时间一直以手工焊、专机焊为主,作业环境恶劣、劳动强度大,而且焊接质量也不易保证,生产的柔性差,无法适应现代汽车生产的需要。而近年来焊接机器人的应用,提高了零部件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及生产效率,同时使生产更具有柔性,焊接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在汽车内饰件的生产中,则需要表皮弱化机器人、发泡机器人、产品切割机器人等。
此外,由于汽车车身喷涂工作量大且危险性强,一般情况下也会采用机器人来操作。工业机器人已成为汽车生产中关键的智能化设备。
近年来,随着市场的需要、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移动机器人——自动导引车AGV应运而生。国内汽车制造业在汽车生产中引入了AGV技术,使汽车装配的信息管理、生产组织和物流技术等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自动导引车AGV分为装配型和搬运型两大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事实上,我国众多汽车制造企业已经成熟运用机器人多年了。
比如,早在1996年,长安汽车就已经在10万辆SC6331系列微型面包车焊接生产线上,引进了德国公司的KRC32型6轴气动点焊机器人,使单班生产数量大幅增加,达到了手工焊接线产量的5倍。
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也大量采用了工业机器人,其中南京工厂就在柔性化焊接主线上使用了85台机器人自动焊接车架主结构。
长安铃木公司也在冲压生产线引进了ABB公司的最新型冲压机器人IRB6660。
另外,庆铃汽车、力帆汽车也采用了焊接机器人,其中力帆汽车去年耗资上千万元,引进了智能化机器人生产线,生产效率由原来每台3.5分钟提高到了2.3分钟,提升了34%。
ABB集团执行副总裁兼机器人业务部负责人安德森表示,中国正在成为整个世界的重要制造基地,而依靠工业机器人提高自动化水平是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机器人在中国汽车制造业里担任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60%的工业机器人用于汽车生产。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
Nov
4th
导读: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目前,物联网已在国内全面铺开,国内上马了大量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3个省市已经规划了物联网产业基地或园区。
在日前于贵阳召开的“贵阳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项目策划活动”上,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发展国内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各地必须因地制宜,有所为,有所不为。
传感器是物联网基础
传感器是整个链条需求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发展速度。
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网络运营企业、软件与应用开发企业和系统集成企业。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是整个链条需求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产业的发展速度将直接影响物联网的发展速度。因此,业内人士表示,没有传感器,就没有物联网;仅有传感器,也不代表物联网。物联网是一个多层次,多技术的产业链。
目前,业内比较统一的认识是物联网是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慧处理3个部分的有机结合。西安中星测控有限公司总经理谷荣祥表示,在物联网时代,我们使用主动传感器(传统的传感器)、被动传感器(RFID)以及半自动传感器(手机及电脑端点)全面感知自然界的大部分信息。现阶段,如果不重点发展传感器产业将会拖物联网产业的后腿。
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杨邦朝教授表示,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作为构成物联网的基础单元,传感器在物联网信息采集层面能否如愿以偿完成它的“使命”,成为物联网成败的关键。“未来MEMS、MOEMS(微光机电系统)将成为物联网的技术核心,使无线传感网、光网快速加入物联网的应用系统,物联网也将成为传感器市场的新引擎。”杨邦朝说。
各地重视物联网发展
国内相继上马物联网示范工程,规划物联网产业基地或园区,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
有数据表明,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目前,物联网已在国内全面铺开,国内上马了大量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3个省市已经规划了物联网产业基地或园区。
谷荣祥表示,在发展物联网过程中,北京、上海、陕西等省市已经看到问题的关键,重点发展传感器和传感网。2011年7月北京市科信中心发布的《传感器与传感网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报告》称,到2015年将自主研发一批高可靠性、智能化、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新型传感器。2010年4月,上海市经信委在《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1年~2012年)》中透露,要重点突破传感器、芯片等关键技术。
据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唐振江介绍,在今年6月召开的“贵州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上,明确了贵阳市物联网发展思路,将在城市管理、智能交通、烟草行业、路网建设、机场、电网、危险品管理、地下管网、环保等10大行业及相关领域建立物联网体系。此次在贵阳召开的“贵阳市物联网及相关产业项目策划活动”,也旨在借助外力积极推进贵州物联网产业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郭源生认为,国内未来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将主要围绕10大领域:防灾减灾;资源控制与管理新型能源开发与管理;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医疗卫生与服务;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新型农业技术运用与管理;城市智能化管理;现代物流;国防工业。
发展物联网因地制宜
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要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各地必须因地制宜,避免重复。
根据物联网产业的特征和目前的发展现状,不同地区如何高效、快速、协调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业内人士表示,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要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各地必须因地制宜,避免重复,抓住物联网产业的核心要素,有所为,有所不为。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唐祯安针对贵州省及贵阳市发展物联网产业发表了看法,他认为贵州突出优势是有“物”,贵州是能源大省、矿藏大省、生物资源大省,还是旅游大省。为此,他建议贵阳发展物联网产业,应用服务层的研发要抓住两头:一头是要选择贵州最突出的资源物(如电力和矿藏)为牵引,做出国内有话语权的示范工程;另一头是大量引进各地成熟了的示范工程,增加就业和税收。在网络层上,扶持当地电信部门胜任物联网产业发展要求,并鼓励他们向上、下游渗透。感知层的研发最重要,需要依靠贵州的产业基础、政府投入和对外合作,重点开发传感器、传感器网络接口芯片,包括传感器的SoC,汽车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如IGBT、压敏传感器、固态互感器等)。
在技术研发上,他认为,一方面,贵阳市政府要充分扶持和利用贵州已有的科研院所和产业基础,不必过于迷信物联网产业的技术难度。另一方面,要与中东部地区形成产学研结合体或企业联盟,注重研发低功耗、低成本、高可靠性基础电子元器件产品,突出绿色电子和“绿色物联网”的概念,形成贵州特色。
郭源生也对贵阳物联网产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说,贵阳发展物联网产业,应该系统调研产业基础和关联产品发展现状;提出适应贵州地区应用需求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应扶持政策,确立产业化技术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建立针对性的示范工程,如煤炭资源、水资源监控、智能电网、现代农业(干旱)、环保监测等;形成以应用为主导,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带有贵州地区特色的产业化示范基地;建立相应的以地区企业为中心的技术研发机构;加快贵州高端人才引进与技术合作等相关配套政策和未来人才培养计划与体系建设。
Nov
4th
富士康机器人可以承接生产线精密零件的组装任务,更可替代人工在喷涂、焊接、装配等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并可与数控超精密铣床等工作母机结合制造模具,提高生产效率,替代部分非技术工人。
“我们二十年磨一剑,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第四个世界第一,就是机器人项目,这不是梦想,是摆在我们眼前即将展现的一个事实。”在日前举行的富士康晋城金匠科技工业园项目启动仪式上,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如是宣称。自此,富士康极具眼球效应的机器人战略将正式在山西晋城付诸实践。
2011年7月29日,郭台铭在员工联欢晚会上就已宣布该公司三年内将增百万机器人。消息一出,诸多媒体便不约而同将此举的重要出发点指向了2010年“富士康N连跳”事件。彼时,许多媒体也曾不约而同将富士康视为喜剧大师卓别林的伟大作品《摩登时代》的中国缩影。机器对人的奴役,重复枯燥劳动对人的异化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在眉睫成为舆论界对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深层反思。
一年多来,从提高员工工资,到开展关爱员工系列活动,再到加快大陆产业布局调整,富士康进行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努力,试图走出“摩登时代”的困局。但简单重复的高强度劳动并不会因这些举措而变质。狙击“摩登时代”,富士康最终祭出了这一“机器人”计划。
“我们希望人不再被机器控制,而是人来控制机器,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让员工解放出来。”郭台铭向记者阐释富士康对机器人的定位时称。《摩登时代》的结尾,曙光初露,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携手微笑地走向前方。时隔一个世纪,机器人能否成为富士康年轻工人们的曙光?
早在2006年,富士康就推出过会演奏乐曲的FOXBOT工业机器人,并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郭台铭向本报记者介绍,机器人制造基础在于硬件、关键零组件、软件、系统集成以及远端遥控,而这五项技术现在富士康都有。目前,富士康机器人可以承接生产线精密零件的组装任务,更可替代人工在喷涂、焊接、装配等不良工作环境中工作,并可与数控超精密铣床等工作母机结合制造模具,提高生产效率,替代部分非技术工人。
去年开始,富士康研发出的首批机器人已经在晋城园区投产,今年这一园区的机器人产能将达到一万台。相关人士透露,未来5年,富士康机器人项目在晋城的投资将达到90亿元人民币,2016年,其产值可突破500亿元人民币。
富士康机器人为什么会选择地处内陆的晋城?晋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程琳向记者分析称,除了郭台铭的家乡情结外,晋城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该市地处山西东南门户,位于富士康集团太原园区和郑州园区之中点,能够配套太原、协力郑州。更重要的是,富士康集团自1994年就在晋城创立精密模具培训基地,大力培养精密制造人才,晋城培训中心早已成为富士康集团精密制造人才的“黄埔军校”,是国内最大的专业模具人才培训学校,这为富士康在晋城发展机器人产业积累了雄厚的人力基础。
此外,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同样是重要因素,“富士康不仅在给职工创造工作环境,而且在为大家创造生活环境,不仅要让员工感受到劳动的价值,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晋城市长王清宪对富士康机器人战略欣赏有加。
目前,富士康生产的机器人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机械手”,其智慧仅相当于3至6岁的人类,富士康对此设定了更高的目标——将来机器人的智慧将相当于18岁的人类。郭台铭告诉本报记者:“过去,我们以机械手、机器人作为辅助,未来的富士康,它们将从‘配角’变为‘主角’。可能出现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多个危险、机械工种的作业岗位上。”
“被解放”的富士康年轻工人们则将重新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变身为机器人应用工程师、软件工程师。他们会通过操作机器人的“手”和“关节”来顺利地完成生产,“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郭台铭说。
这一“转移”凸显着富士康集团在转型中国语境下的另一层深意,用郭台铭的话来说,“把单调重复的工作交给机器人,这是中国制造业向世界发出的一个信号。”金融危机以来,依靠传统劳动密集型来维系的“中国制造”已难以为继。而在郭台铭看来,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他说,目前富士康生产的机器人,集团内部还不够用,将来发展到100万台以后,成本会越来越低,到时就开始做更多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机器人,推动中国制造业走向机械自动化、无人化、更高附加值、更创新的制造业。
“全世界的制造业应该开始改变。”郭台铭说,“要给员工更高的工资,让他们生活得更有自主,更有创新,更有尊严。这符合人性化管理的趋势,符合中国80后、90后一代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力量不在于制造,在于创新。”
推动抑或积极参与中国制造业的改变是富士康的长远愿景。而对晋城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助力已清晰可见。富士康机器人五年达到超500亿元的产值规模,相当于“十一五”末晋城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0%,是该市现有装备制造业产值的8倍多。五年后,仅机器人产业就有望成为晋城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产业。“围绕富士康机器人项目,我们开发区将规划配套产业园和软件园,引进精密机械配套产业,发展软件产业,吸引高端软件开发人才,发挥富士康的招商带动效应,推动我市产业升级。”程琳告诉记者。
Nov
4th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成功克服了战后最大的经济危机。2010年,该行业的销售额比2009年增长了8%。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预计,2011年该行业将会实现14%的增长份额,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这在经济危机期间也有所体现。经济危机爆发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出现了25%的下滑,但由于机械设备制造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所以就业人数仅仅减少了3.4%,也因此能够较快地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
从发展动力上来讲,首先,出口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来自国外订单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国内,亚洲和南美等新兴市场的需求增长尤其迅速。当前,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88.8%左右,超过了85%的正常水平。
从发展态势上来讲,不同的分支领域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在机械设备制造业的32个专业分支中,冶金轧钢设备、电力系统、电气自动化设备、采矿设备等行业的销售额已经再次达到2006-2008年的高水平,而在建筑机械、建材设备以及印刷造纸技术等领域,其销售额还与前几年存在一定差距。
Nov
4th
Nov
4th
Nov
4th
Copyright 2011 本站关键词:计米器 电子计数器 力矩电机控制器
. Some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Z-Blog 1.8 Walle Build 100427 Template Designed By houbenbo